我对技术会议的一些看法
如题,今年陆续参加了一些技术会议,有些新的感触,尤其是今年第一次尝试多参加了一些境外的会议,有在 HK 的,有在 TW 的,有在 JP 的,感受很不一样,当然也参加了年初的厦门 CSSConfCN 和刚结束的 VueConfCN。另外网上越来越多人在讨论或是质疑参加技术会议到底有什么意义、好的技术会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以写这篇博客的方式参与一下。
会议的意义
我发现越来越多人讨论说会议里的内容很多都不是独家的,会后还会把幻灯片和视频放网上,那去会场的意义何在?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 沉浸式体验:参考电影,你在家看电影和在电影院看电影效果肯定不一样。而且这次 CSSConfCN 和 VueConfCN 刚好都是在 IMAX 影院办的,这个我觉得不需要多解释了。
- 细节和时效性:你在会场可以看到分享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分享者对每一张幻灯片中晦涩内容的解释,甚至在讲的过程中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互动,都在传递着很丰富的信息。这不是你会后看幻灯片或看视频能够切身体会的。很多关键的东西都在细节里。而且你如果有任何问题现场就可以趁热打铁问出来并得到回答或讨论。另外时效性其实对于真的技术狂热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人,包括我在内,是习惯于每次苹果发布会都会准时看直播的,而不会接受第二天早上起来再看重播或听比人二次解读,某种角度这是你对技术的态度和信仰问题。这个观点可能有些主观,但我还是愿意把这个观点抛出来,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感觉。再稍微延伸一点,就是我们周围似乎不太有那种欣赏“live”的文化,因为“live”有一种完全真实的魅力。这个世界有太多不真实,我们应该珍惜身边这些为数不多的真实的东西。
- 社交的好机会:这一方面裕波在上个月月底的 VueConfCN 也谈过。一个技术会议除了会议内容之外同时也是同好聚会的好时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附加价值。你肯定认同,在网上跟人讨论问题和面对面交流的效率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很多人线上线下是完全两种性格。所以不管你是对人有兴趣还是对事有兴趣,技术会议都是个好机会。不过我想补充的一点是,相比起会议内容来说,社交机会只是一个附加价值,不然就不能算是技术会议了。我之前参加过的一些会议似乎不是这么理解的,搞得花里胡哨的,内容沦为辅助品。这种会议的社交质量通常也不高。
关于门票和票价
这个问题我不用复述了,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以我自己的角度和观察来讲:
- 我们周围的现状就是大家创造知识和内容很难赚钱,同理你利用这些知识再创造也是很廉价的,用来写书做教程也不赚钱,用来找工作薪水也不高,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没钱,然后没钱就越不愿意为知识和内容付费。所以为知识和内容明码标价和付费是一个好的良性循环。整体上带来的正面的东西大过负面的。技术会议本质上是一种知识传授,至少是交流我觉得。
- 你可能客观上明白这个道理,但主观上心态上接受不了,或者仍然觉得这些知识不值票价这个钱。我提供两个参考建议:第一,你去看看我这篇文章第一段贴出来的三个会议,打听一下票价都多少钱——我们周围早期的技术会议都不收钱,多半会方是有“投资”或“奉献”心态的,但请你了解每个技术会议背后真正的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价值;第二,只要是你有选择的事情,都没有必要站在某种高度去吐槽或谴责,就我而言,有价值的会,我会参加,而且参加过后有收获也愿意分享出来,这足矣。别的会我看都不看一眼,那不关我的事。那些会可能就不是为我准备的,能一直办下来说明有他们的目的和受众,他们开心就好,跟我没关系。希望给你个参考,懂得尊重,更懂得选择。
- 是给会务方的小建议,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所以网上有人吐槽这本身不可怕,我觉得重点是
- 会务方的目标用户满不满意,这比什么都重要
- 你有没有宣传到你的目标用户
- 你有没有尽量避免频繁宣传给不是你的目标用户
还特别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的那帮人 (如果他不是你的目标用户,又被过度宣传,这就构成了干扰,他当然有权利发表各种主观抱怨) - 吐槽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就算再难听。吐槽有理+有礼,可以考虑回馈一下,难听的不必
会议质量
质量是会议的最核心,相信这一点大家都认同,我觉得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包括:内容质量、会务质量、社交质量。
内容质量
技术会议的内容我总结绝大多数可归为三大类:
- 知识分享:客观存在的知识点和方法论
- 观点分享:分享者个人对某些事情的主观看法
- 案例分享:分享对某些知识的实践经验
三类分享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侧重点。有人说其实今天的分享还有第四种就是广告,我一半认同一半不认同,认同的部分是确实有广告,而且有很烦人甚至有很恶心的广告,不认同的部分是它们都是上述三种形式的广告。所以广告本身不是重点,甚至理论上所有的分享都是广义上的“广告”,重点是烦人、恶心、手段拙劣、违和的广告。
所以这个问题的重点来了,如何鉴定一个东西是不是这种狭义的广告?如果这个问题有答案,那么内容质量是不是就可以有进一步的保证?
我觉得这个更多是会议组织者要思考的问题,但答案来自参会者。我有一个建议的判断方式:你判断听众会从这个话题得到什么真正的价值。总体上征集来的话题都可以这样判断一下,而主办方主动联系到的讲师,我建议在沟通好大框架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予讲师们信任和尊重——至少我个人比较反感主办方安排的什么试讲、审稿之类的环节,这种会除非有什么我不得不参加的理由,否则我一定不参加。
除此之外,有些狭义的广告是会议组织者为了收支平衡有意加进去的,甚至有些会议是明示这个分享是来自赞助商的。说到这里你再想想之前门票和票价那个问题,如果你觉得技术会议没价值,是不是也有你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你自己总是图便宜去参加了那些廉价的会才有了这种感受?
会务质量
会务质量我觉得说白了就是做会场体验吧,可能也包括讲师体验。现场的屏幕、话筒、灯光、座位这些硬件就不多说了,很多体验其实是体现在软件上,也就是一些人性化的细节。再详细的我也说不上来了,但是参加的会议越多,尤其是今年参加的这几个境外的会议,让我越发觉得,这是个很开放的话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只有一个细节想展开谈一下,就是语言和翻译的问题。众所周知,很多优秀的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的,更准确的说是来自全球的。如果一个以中文为主的技术会议有“老外”的存在,那么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都会变成问题。有些问题很明显,比如参会者可能会听不懂“老外”在讲什么;有些问题不那么明显,比如“老外”听不懂其他讲师在讲什么;还有一些问题可能藏得更深,比如“老外”们需要长途跋涉来开会并且很有可能全天听不懂都别人在讲什么,白白浪费一天时间,但是还要愿意精心准备一个技术分享等等。
我想稍微分享一些参加几个境外会议发现的小细节:
- HK 的 WebConf Asia 是全英文的,这意味着一种化学反应的发生,就是作为讲师本身来参加这个会也是非常有收获的,他们可以现场听其他几位讲师的分享,相互探讨技术问题,所以更有参与感,更有意愿和动力参加这样的会议,并准备更优质饱满的内容出来。VueFes JP 则是一半英文讲师一半本地日文讲师,分两个会场,英文讲师们可以全程听到英文的分享并且有机会参与互动。
- VueFes JP 会非常细心的提前一段时间和讲师确认 slides 的内容,并且做逐片的日文翻译,尽可能的让更多的英语有障碍的同学能够理解和跟上分享的内容。除此之外,小右在早上主讲 keynote 的时候,屏幕上会有实时的日文弹幕对当前的内容进行解释——即便 slides 已经全部是日文翻译过的。我猜测会议组织者可能会根据现场参会者的反应或主讲者的语速来补充一些信息,但同时又不会干扰主讲者的节奏,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而且弹幕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很张扬很屌丝的弹幕,只是很低调的在屏幕下方缓缓划过。觉得这样的做法很人性化同时又不失体面。
- 在 VueFes JP 的英文讲师的问答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提问者直接,或委托主持人,用英文和讲师提问交流,英文讲师会第一时间得到完整的沟通,然后提问者或被委托的主持人谢过讲师之后,再转身用日语复述他的问题以及他们之间完整的对话,以保证在场的所有人都不错过任何信息。这种注重礼仪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咱们周围的技术会议都怎么做的我就不做对比了,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稍微对礼数有一些敏感的人应该都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 VueFes JP 的主办方为英文讲师们安排的热情款待我全程看在眼里。除了为讲师们提前沟通安排好全部的行程,包括会前会后的出行,还精心安排了一些感受日本文化的活动,比如品尝日式烧烤、泡温泉、唱卡拉OK (没错别忘了这可是日本的伟大发明,老外对这项活动超新鲜超喜欢) 等等,并且特意安排英文比较好的同学始终在陪同着。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安排了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华人在会场帮助我,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
社交质量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于一个周六全天的会来说,会议可能只是一白天的,但是社交活动可以是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到会议第二天白天才结束的。
- 首先,大家为了参加白天的会议,不管是不是本地人,绝大多数情况前一天晚上都应该到了。所以可以以各种方式联系一些同仁吃顿夜宵聊一聊,同时也借此机会认识一些“朋友的朋友”。有些会议会组织官方的 pre-party,比如 WebConf Asia 就组织了一个 pre-party 大家都可以自由参加,费用 AA 结算。通常这种 pre-party 都会让大家挨个儿介绍自己相互认识,然后再开吃开聊。这样在第二天的会议之前,你已经和很多人混熟了,开会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拘束,而且大概率上,你第二天开会会跟前一天聊得比较好的人坐在一起,一边听讲,一边和周围的朋友探讨相关问题。
- 会议过程中,QA和茶歇的机会都是非常宝贵的交流机会,甚至包括用餐的机会。在 ModernWeb TW 和 VueFes JP 的时候,讲师们是有比较独立的用餐选项的,这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讲师们彼此交流,在 WebConf Asia 的时候,大家 pre-party、午餐、after-party 都是和讲师们在一块儿的,所以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讲师们做充分的交流。而 QA 这个环节同样是很宝贵,因为通常这是讲师们刚刚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处在趁热打铁的状态。我在 ModernWeb TW 的时候经历了一种不太一样的 QA 体验,就是在分享结束之后,讲师会在公共休息区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桌子,大家对讲师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到这张桌子排队提问。这样的好处是:1 所有的交流都是一对一的,所以交流的质量非常高,并且你如果没有问题要问也可以站在边上旁听,同样可以听到很多内容;2 因为讲师已经离开了讲台,所以你不用担心问题问太多影响第二个分享,基本上每一位讲师都是等大家全都问完为止,然后再回去听别的分享,所以你只要有问题是一定问得到的。
- 在茶歇的时候,建议大家不要害羞,主动认识更多的人,你可以围观别人的讨论,并且在适当的时机参与进去,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也可以主动向讲师或一些你已经认识的人抛出一些问题,如果话题足够吸引人的话,一定也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你就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也了解每个人的技术看法和性格。同理 after-party 很多会议也是会安排的,同样是很好的机会,一般也有挨个儿自我介绍的环节。
- 参加完一天的会还意犹未尽吗?你还可以考虑第二天参加一些大家自发组织的当地一日游,这是一种更加轻松自在的活动,如果你真的发现在会上遇到了一些特别聊得来的人,可以考虑相互约一下。一边旅游一边交朋友一边聊技术聊人生。
大概就是这样。
最后我想鼓励大家多学习英文,多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