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本文摘自 勾三股四 更早时期的 不老歌 博客。


周末回老家参加小强童鞋的婚礼,顺便探亲。

不免跟家里人聊聊在北京这个大都市的生活状况,老爸老妈问我,最近跟同学们联系的多么?——他几乎每次都问我这个问题,可能觉得我太一心创业了,也可能觉得身边的朋友对我来说是一笔多么伟大的财富等等。
我也每次都利用老爸老妈问我这个问题的机会,审视一下我自己的社交状态。

“还行吧,偶尔约出来吃顿饭、踢踢足球什么的”

“XXX最近联系得多么?”老爸又问起一个以前关系很好的朋友的名字
“哦……没怎么联系,也没他啥消息,应该在XXXX工作……”

“XXX呢?以前不是总听你提起过么,我现在还记得这个名字呢。”老妈又问
“应该还在XX念书吧……”,我又想了想,“平时就是跟总在网上的几个同学联系比较多,平时不上网的就不怎么联系了……”

说完这句话,我突然惊讶的发现,过去自己身边的“朋友”,被我用互联网这个狗屁玩意儿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常联系的,一类是不联系的。

因为互联网很方便,也因为自己是做这行的,每天都在网上泡着。我顿悟:好像感觉自己平时都在网上,周围的好朋友就都也会(甚至“理应”)每天挂QQ、上人人网、织微博或参与到其它社交网络之中。
——这种想法真是愚蠢至极

仔细想想,自己身边确实有这样的朋友或老同学,他们有的人习惯定期用电话、短信的方式跟周围的朋友取得联系,问寒问暖;有的人则喜欢给异地的老友相互写信,并把信件都珍藏起来;还有的人喜欢没事儿就约人吃饭、或直接串门打牌唠嗑之类的;当然,还有人乐于每天逛人人网,订阅同行同事的博客、关注朋友的微博——现在的我,就是最后这种。

小强平时就不怎么在网上出现,要不是他给我打电话,我多半会错过这位挚友的大喜事。而且在他婚礼上碰到的老同学,也都是在网上不常见面,过着很真实生活的人。真的很久没跟他们联系了,有的甚至是毕业以后就再没联系上的人。大家欢聚一堂,相谈甚欢,很开心,很温暖。而且大家越热情,我就越觉得自己惭愧……

我休假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和科技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不是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新的思路、新的工具,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把老办法、老观念、老技术都遗忘或抛弃呢?比如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因为QQ的存在而丢掉手机呢?是不是有电脑就可以接受提笔忘字这件事呢?是不是因为有网络就把自己锁在家里隔人与千里之外呢?

所以,我还是应该时常放下手中的电脑,多找北京的朋友玩一玩,多给异地的老同学打打电话,保持联系,多回家看看家人——也当是活动一下颈椎,预防一下脂肪肝,缓解一下视疲劳了。传统的东西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应该保持和尊重的;现代化的东西还是趋势的、值得关注的;后现代的东西……还是应该谨慎的。

说完自己的情况,我感觉自己生活的大环境也都是后现代的。

所谓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如今已经变了味,并没有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的沉淀,而是自私、浮躁和急功近利;所有的东西都被贴上了“不靠谱”和“不确定”的标签;更可悲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渐渐的流逝。就像中国电子大厦门前的人行道一样,翻新了多少次,换了多少种砖,也没觉得好到哪里去,雨天走着一样打滑,还把沿街原本就经不起风雨的小树苗折腾得够呛……

做软件做网站也是一样(此处省略200字)

写到这里,感觉这个题目说得有点大了,我又“后现代”了一回